时至又一年的骄傲月,这篇拖了很久的访谈终于要出炉了。准备这次采访的初衷是为了多给大家提供一个倾听跨性别声音的渠道,于是Queer Squad的小伙伴们就为我准备了这些问题。它们涉及关于跨性别的基础知识、容易混淆的概念、出柜与日常生活的相处、荧幕形象的解读,以及大众对跨性别群体的污名与质疑。在此,我希望通过分享我的理解和体验,为不太了解跨性别群体的人提供一个样本。每个跨性别者都有自己的定义,也都有权定义自己,我的理解和体验绝不是标准答案。
嘉宾:Hannibal
一个普通人,QueerSquad核心成员,社会行动Humanity in Action 2021 Berlin Fellow;热爱摇滚乐,在三无乐队担任架子鼓鼓手,汉尼拔十级学者
Q:可以跟我们简单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性别的吗?
我觉得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生理性别(Sex):(我更喜欢用“指派性别”,具体原因请见第二题)通常指根据一个人的生物学特征将ta进行归类的性别,其判断标准包括性解剖学特征、染色体、激素、内外生殖器等。男和女是现阶段为多数人所认同的生理性别分类,但事实证明简单的男女之分无法被用来概括所有人的生物学特征,比如间性人(Intersex)。一些国家和地区目前也在很多需要收集信息的场合提供了“第三性别”或“其他”的选项。
社会性别(Gender):通常指根据一个人在社会、文化、心理层面所展现的性别特征将ta归类的性别。广义上来看,社会性别似乎也包含了性别角色(Gender Roles)的概念,即根据社会对某种性别的期待和规范塑造出来的、属于那种性别的性别特征的集合。因此,社会性别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个所谓的主观的、“心理的”性别。
很多人在接触到生理和社会性别的概念后会认为一个人的性别必须有生理和社会两个方面的严格区分,而且仅由这两个方面组成,但是我认为这样“生理 / 社会”的分类其实又陷入了一个新的二元误区。
首先,这样的二分法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所谓的生理性别就是“先天的”,而社会性别就是“后天获得的 / 后天追求的”。进而就会有观点认为,先天的性别是“人类本质的属性”之一,而后天追求性别就会被认为是可以改变的、可以“被矫正”的。这就假设了存在一个“性别本质”,任何对这个“本质”存疑的观点都是在否认“自然”,但这种假设本身就是无法被证实的。
其次,为什么说这个本质主义的假设不能被证实,是因为我们现阶段用以参照的生物学规则是建立在社会认同的基础上的——这么说可能听起来有点“唯心”的味道,一些观点甚至可以反驳说“染色体、性腺和生殖器都是事实存在的”。的确,这些生物学特征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将一些特征等同于‘男’、而另一些等同于‘女’”的规则并不是科学事实,而是基于普遍的社会认同(多数人的公认)建立起来的分类规则。所以,生理性别、或者说我们现有的对生理性别的分类并不能套用在所有人身上,很多时候它可能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性别分类(Sex Category),而一个人的社会性别可能也会潜意识地、被动地受到ta被归入的性别分类的影响。因此,我们还需要诉诸于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去了解一个人的性别。
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通常指一个人对自身性别身份的认同和体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性别认同,这个认同须以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为准,无关他人“觉得”这个人是什么性别。一个人可以认同自己为男、女、顺性别、跨性别、性别酷儿、非二元性别等等。性别表达(Gender Expression):通常指一个人用以表达自己的着装和行为。性别表达可以是带有阳刚气质的,也可以是带有阴柔气质、或所谓的“中性气质”的,这可以跟一个人的生理性别、性别认同,甚至性倾向毫无关联,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带有任意气质的性别表达,只是当前社会中,拥有与社会对自己性别角色期待相反的性别表达的人非常容易遭到歧视和各种暴力,例如“女性化”的男性和“男性化”的女性。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性倾向只能说是和性别相关的议题,但它在人们讨论跨性别议题的时候常常被忽略,因此也想在这里说一下。性倾向通常指一个人在身体上或情感上被其他人所吸引的倾向。比如异性恋者被异性所吸引,同志被同性所吸引。但同样的,性倾向也不只包含被男或女吸引,一个人可以同时被男女吸引,也可以男女都感受不到吸引,当然也可以被其他性别所吸引。同时,一个人的性倾向在身体和情感上也可以完全不同,并不一定要保持一致,而且这也和一个人的生理性别特征以及性别认同无关。此外,一个人的性行为也不能代表ta的性倾向,比如在监狱中,异性恋者也可能会有同性间性行为。
Q:可以跟我们简单说说跨性别群体的关键词吗?
大家在了解跨性别时,可能首先需要了解这几个词汇:
Transgender(跨性别/跨性别者):广义来看,可以理解为性别认同与指派性别不一致的人群。狭义来看,ta不一定要有身体焦虑、或者想要使用激素或想要进行手术才算是跨性别,这个不是必要的判断条件。主要还是看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或者根据ta对于自己性别的叙述去看。他人需要多倾听跨性别者自己的叙述,不要随便下定义。【1】同样是跨性别的意思,为什么不用transsexual指代跨性别者呢?我们在英文语境中可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其一,有些人用transsexual指代有身体焦虑的人,也有一些人用它指代使用了激素并进行了性别重置手术的人,用以区分没有通过医疗手段做出改变的人;其二,有些人只承认自己是transsexual,拒绝使用transgender称呼自己,或者反过来,只承认transgender。首先,我个人很反感通过有无身体焦虑,或者有无采取医疗手段去对跨性别群体进行“分类”。如果一个人非要认为“只有有身体焦虑、或者只有借助医疗手段做出改变的人才是‘真正的’跨性别者”,那么这个观点对我来说就是非常有毒的。且不说不是所有的跨性别都有激素或手术的需求,即便是想要通过医疗手段做出改变的人,这个改变也没有办法一蹴而就。更不要说,根据我国现阶段能提供相关医疗资源的医院规定,只有年满二十周岁、并且父母双方都知情同意的基础上,一个人才有资格获取相关的医疗资源(哪怕你本人已经60岁了,也要遵循这个规定)。其次,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我觉得没有必要在transgender和transsexual之间决出“高下”。Transsexual这个词和transgender相比,诞生较早,在国外早期(1950-1980年代)跨性别群体采取医疗措施时被用作诊断用语,因此一些在那段时期寻求过医疗帮助的跨性别者可能更认同自己为transsexual。也有一些认同自己为transsexual的人认为,自己是通过医疗手段改变了sex,但是gender从未改变过,所以更愿意用transsexual这个词指代自己。指派性别(Sex Assigned at Birth):指跨性别者出生时根据ta的生理特征被分配到的、被指定的性别。在广义上,指派性别的含义和我刚说的生理性别的基本含义一样,但是“生理性别”这个词可能对跨性别者存在冒犯性,它除了存在一种“先天的”、“本质的”预设含义之外,当一名跨性别者已经使用了激素或进行了手术、生理特征发生改变的时候,这个词也是很不恰当的。跨性别男性(Trans Man):英文略称FtM(Female-to-male)指的是指派性别为女,但性别认同为男的人跨性别女性(Trans Woman):英文略称MtF(Male-to-female),指的是指派性别为男,但性别认同为女的人。性别酷儿(Genderqueer):指认同自己既不完全属于男性也不完全属于女性的人,是一种非二元性别身份的跨性别者。【2】性别肯定手术(Gender Affirming Surgery):指通过修改性别特征以更好地符合自己性别认同的一系列手术。
激素疗法(Hormone Therapy):指提供给跨性别者或非二元性别者的激素替代疗法,借由使用性荷尔蒙或相关荷尔蒙抑制剂,让跨性别者或非二元性别者的第二性征能更贴近他们的性别认同。(参考Wikipedia)
Q:你如何理解非二元性别(Non-binary)?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冲突吗?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认同并不冲突。跨性别一定是性别二元论的支持者吗?虽然不排除跨性别群体中确实有坚定的二元论支持者,但我想,有这样疑问的人或许是因为跨性别的“跨”字让人有一种它预设了二元性别的感觉。可是对我来说,跨性别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性别二元论的解构。
首先,跨性别不等同于“要跨到‘对面’的那个性别去”,不是所有跨性别者都对自己的身体或表达存在焦虑或者厌恶。而且,无论一个人的性别认同是什么,都有可能会出现身体焦虑(包括顺性别人群,比如不喜欢自己胸部的女性或不喜欢自己喉结的男性)。其次,在现阶段二元性别划分的大框架下,自然有人希望把跟自己指派性别相关的特征改变成所谓的“属于对立的那个性别”的特征,但这其中有些人只是还没有接触过非二元或性别酷儿(Gender Queer)等概念,认为只有“男”或“女”这两种选择。而有些人也确实明确表示他们不接纳非二元性别,这其中的理由可能很复杂。
我想或许我们可以把和性别相关的一些特征,包括生理特征、性别表达等,都假设为各种符号。一些人可能只是想要某些特定符号的组合,而这些组合中的大部分刚好“符合”了、或者说被社会强行划分给了特定的性别,那么这个时候ta可能会认同自己是跨性别者,但也可能会认同自己是非二元性别。同时,可能也有一些人想要的符号很多样,没有办法简单地用男或女去定义自己,那么ta也有可能会称自己为非二元,或者称自己为性别酷儿、Gender Nonconfirming,或更加多样的称呼(如FtX或MtX等)。这个假设对我自己来说,似乎是成立的——我虽然认同自己是跨性别男性,却也并不是对我所有的指派性别的性别特征都充满焦虑或厌恶,因此我不介意称自己为非二元性别。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我个人不介意,并不代表所有跨性别或非二元都和我有一样的想法。我觉得跨性别没有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体验。作为个体,每个人的经历和需求都是不同的。一个人是跨性别还是非二元,我们最好以ta个人的叙述为主,不要随便去定义别人。
Q:可以跟我们简单解释一下Cross-dresser、Drag和跨性别者的区别吗?
这可以说是三个不同的类别,互相之间可以有交叉,但不是相等的,互相之间也不构成彼此的充分或必要条件。我无法定义谁应该属于cross-dresser或drag,所以这里只是说说我理解的概念:Cross-dresser(易装者):通常指的是喜欢穿戴“传统”二元性别表达上被视为属于另一个性别的服饰的人,ta不一定对自己的指派性别抱有疑问。“易装者”这个词作为一个去病理化的、较为中性的词,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异装癖”(Transvestism)这个存在污名化和冒犯性的说法。至于这个词是不是预设了性别二元论,我想说,它本身是为了反对使用带有病理化意义的transvestite才被广泛接纳的,并不是为了强调“性别和性别表达只有男/女”才被运用至今,有没有预设性别二元论,只能由认同自己为易装者的人做出解释。也许未来有一天,在服饰实现了完全的无性别化之后,这个概念也就不复存在了?Drag(扮装):通常指表达阳刚气质、阴柔气质或其他性别气质的、具有表演性质的行为。在扮装行为中被表达出来的性别气质可能和表演者本人在日常生活中表达的性别气质、或社会根据表演者的性别角色所期待的性别气质相异,比如男性通过华丽的、夸张的服饰和妆容展现阴柔气质之美的表演行为。Drag不能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性别表达倾向,它也和性别认同、性倾向等都无关。Q:很多人会把“铁T”和跨性别男性搞混,对此你怎么看?首先,“铁T”和跨性别男性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性别认同。如果我们这里说的“铁T”是属于女同志范畴内的用词的话(而不是指代因为穿着打扮阳刚气质较重就被说成是“铁T”的人),那么她的性别认同是女性。但跨性别男性的性别认同是男性。其次,就像我前面说的,性别认同和性倾向是两回事,我们这里讨论的“铁T”是同性恋,但跨性别男性可以是同性恋,可以是异性恋,也可以是泛性恋、无性恋等等(比如,如果一个跨性别男性身体和情感都被男性吸引,那么他就是跨性别同性恋)。至于“铁T”有没有可能是跨性别,只能说在一些情况下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比如,一个自认为是“T”的人可能在最开始时先接触到了同性恋的相关知识,但尚未接触到跨性别的概念,所以误认为自己是阳刚气质较重的女同志。一些“铁T”在接触到跨性别的概念之后,会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性别认同其实是男性。但是,关于性别认同的探索更多的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不要仅凭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就对他人的性别认同指手画脚,还是我前面说的,尊重每个人的个人叙述,不要去定义他人。假设存在一个隐蔽的“衣柜”,同时假设只有顺性别异性恋才是“出厂标配”都是非常不公平的。没听说过哪个顺性别异性恋者经过几番挣扎之后哭着跟父母和朋友说“对不起我其实喜欢异性!”的……“出柜”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很难的,也是很消耗精力的。对父母出柜:原本我是没有出柜的打算的,我的跨性别身份对我来说并不是“早晚都要坦白”的东西。但是后来随着我的身体焦虑越发严重,就算我可以独自在外接受手术,术前术后的差异也绝对是非常直观的(无法隐瞒的、需要解释的)。同时,如果要接受进一步手术的话,也必须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并不是出于什么家常伦理上的考量,而是国内医院的政策规定)。此外,如果可能的话,我自然是希望能和父母坦诚地、和平地相处,希望他们能支持我(谁不是呢…),因此我开始考虑向父母出柜。我当时是视频出柜(和父母不在同一城市),过程……自然是很艰难的。但我还是很感谢我的父母,我觉得他们本身已经是非常开明的人了(这也是我决定出柜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我出柜的时候还是掉了八斤眼泪,而且说的时候也不敢看他们,因为害怕他们反对,害怕他们担心,也害怕他们会在我看不见的地方互相归咎。对朋友出柜:相比和父母出柜,向朋友出柜对我来说就显得容易了许多。我最早是先借PRIDE壮着胆子跟身边同是性少数群体、以及明确表示支持性少数群体的朋友们表达了我的性别认同,也有幸获得了他们的全力支持,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动力,他们的鼓励让我有了接着探索自己生命的勇气,也坚定了我走性别研究道路的决心,简单来说大概就是——感觉一直笼罩在头顶的乌云突然被拨开了,真的很感谢他们的支持和陪伴!后来我就对自己的性别认同自信了许多,也就开始试着跟更多的朋友出柜。我真的很幸运,目前为止出柜还没有失败过。虽然截至目前,我已经和父母还有部分朋友出了柜,但是我觉得我的出柜经验可能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因为我只是告诉了我“舒适圈”内的人们,而且大多是视频/文字出柜(很少面对面出柜)。同时,目前身边知道我性别认同的人都受到过大学教育,而教育意味着特权,他们很有可能比其他人有更多的途径去了解性别相关的知识,对此也就更有可能持更加开明的态度(这些都是特权赋予的“可能性”,并不绝对)。如果有小伙伴觉得自己的父母可能对此持积极态度,并且自己也做好了出柜的心理建设的话(前提!),或许可以先尝试着跟他们探讨相关话题,比如说你最近上课或听讲座有听到关于性别、或者关于跨性别或其他性少数群体的观点/事件,问问他们怎么看。或者尝试无中生友(。跟他们说你的好朋友最近因为性别认同或性倾向烦恼等等,打探一下他们的态度。
Q: 如果有跨性别者跟ta的朋友或家人出柜,你希望作为朋友和家人如何去应对?如果一个跨性别的朋友或家人选择对你出柜,不开玩笑地说,我觉得这足以说明你在对方心中一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ta一定是经历了很多挣扎才选择告诉你的。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即便我心里很清楚我的朋友们不会因为我是跨性别就疏远我或者区别对待我,但我还是没有办法做到立刻跟他们出柜。所以,当有朋友或家人向你出柜,请一定要保持尊重和平常心,跨性别是正常的人类性别认同,请多倾听ta的个人叙述。作为朋友或家人,如果在ta出柜当时,你对跨性别还没有太多的了解,你可能已经问出了一些“不太恰当”的问题,这在我个人遇到的出柜场合中也是存在的,对我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无论如何,你的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用非常戏谑的方式去询问ta关于生殖器或性生活等等问题,那就不要怪你的跨性别朋友突然将你拉黑了: )。这一点其实对所有性少数群体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在对跨性别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你也不需要过于“小心翼翼”,保持平常心对待就是最好的支持了!1. 关于称呼。对于一些名字本身“性别色彩”比较重的跨性别朋友,ta们很有可能会有一个自己更喜欢使用的名字,或者是一个昵称。在这种情况下,请使用ta们希望你使用的名字称呼ta们。2. 关于第三人称。虽然中文口语里“他”和“她”听起来没有分别,但在聊天打字或书面交流的时候,请尽量注意到ta的性别认同,使用ta希望的人称代词。3. 在不知情的他人面前,请不要强调跨性别朋友的指派性别,也请不要“帮”ta出柜。类似的行为比如告诉新来的同事:“ta其实是女的/男的,看不出来吧!”或者“好巧哦,ta也是性少数群体哦,ta是跨性别者!”因为你的朋友可能还没有做好准备和这个不知情的人出柜,或者根本没有向这个人出柜的打算。*Q:如果跨性别同事A和我出柜了,但公司的其他所有人都对A的跨性别身份并不知情,并用A不喜欢的名字和ta的指派性别称呼ta。我知道A其实很讨厌被人用那个名字称呼,那么我在公司应该如何称呼A呢?*A:可以的话,请跟A确认一下ta希望你在职场使用的称呼和人称代词。因为A可能并不打算在职场出柜,也可能还没准备好,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比如ta害怕职场霸凌,害怕被辞退(失去收入来源),不想被人说闲话,或是这段时间工作压力太大没有精力出柜等等。在他人不知情的工作场合,你可以尽量使用无性别的称呼指代A。假设A是跨性别男性,原名张三,当同事或客户叫A“那位女同事”或者“张三女士”时,你可以用“那位同事”或“小张 / 张XX(职位,例:张主管)”之类的称呼去指代A。在只有你知情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强调A的指派性别,尽量降低引起ta性别焦虑的可能。4. 不要随便问跨性别者有关生殖器或者性生活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个人隐私,即使是朋友之间,可能也会非常冒犯。你如果真的很想知道的话,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多多换位思考,如果你的朋友突然跑来问你那里长什么样,或者怎么和伴侣买可乐,你一定也会觉得有被冒犯到: (。Q:你怎么看影视作品&各路媒体所呈现的跨性别群体的形象 ?其实影视和媒体中对跨性别群体有很多带有污名性质的描写和叙述。比如之前看过的一部网飞纪录片《揭开面纱:好莱坞的跨性别人生》,其中就有讲到跨性别者在荧幕上的形象大多很固定、很套路,比如ta们经常是以贫穷的、落魄的sex worker的身份登场的(没有任何说sex worker不好或低人一等的意思!)。问题从来就不是sw,而是为什么总是sw?(且不说将贫穷和落魄跟sw划等号本身就已经很有问题了)难道跨性别群体只有这一个形象,没有别的选项吗?还是说,这可以解释为媒体人对跨性别者的集体刻板印象呢?这些最终被呈现出来的荧幕形象的背后是不是包含了一种角色期待,即作为sw的跨性别者才是多数人想看到的跨性别者呢(“ta们因为和‘正常人’不一样,所以只能做‘社会边缘人能做的工作’”,诸如此类)?谁的故事能被诉说非常重要,如果任由单一的荧幕形象霸占观众对跨性别群体的印象,任何其他的形象只会被认为是跨性别群体中的少数。跨性别者也是普通人,ta们也可以拥有丰富多彩的身份。一些影人可能会辩解说:展现较为悲苦的跨性别形象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但我认为如果媒体中的跨性别者永远只限于这一个固定的形象,其实是在区别对待,而且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刻板印象。
Sam Feder《揭开面纱:好莱坞的跨性别人生》2020
Q:你怎么看待跨性别男性相对隐形的现象?为什么一些跨性别女性和一些女权主义者的冲突更为明显,或者说更容易被讨论到?出于获取医疗资源的难度和相关政策规定等缘故,跨性别女性在合法地(满20周岁且家长同意)获取医疗资源后,她们的身体多数已经经过青春期的发育(青春期阻断剂在我国并不属于合法的、可以用于跨性别者的医疗资源),身高、骨架等方面已经受到性激素的影响——这对有身体焦虑的人来说是很痛苦的。而不符合女性的刻板形象可能是她们更加“明显”的原因之一。相对的,跨性别男性在同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在表达刻板的男性形象上更加“成功”,更加“让人分辨不出来”。一方面,他们可能在外貌上更加“pass”,更容易达到自己的期望,但另一方面,身高较低、骨架较小等也是困扰很多跨性别男性的问题。这些都是在青春期后很难再做出改变的。同时,更加pass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他们的存在和需求也就更加的隐形,这其实并不利于跨性别男性群体争取自己的权益。其实,无论是性少数群体还是女性主义,大家在平权的道路上共同面对的都是来自父权的压迫和规训。而“父权”在很多语境中都和“男性”画上了等号(这是有问题的),所以在谈论到跨性别女性的时候,她们的指派性别常常会被放大。有些人会觉得,她们“本来就拥有”或者“拥有过”男性的特征和特权。而说到跨性别男性时,他们的自我性别认同又会被放大。有些人会觉得,他们是“崇拜”男性的特征或特权,因此“背叛了”女性。是不是有一种道理都被“这些人”说完了的感觉:)?在讨论中被放大的都是所谓的在传统的性别二元认知里“属于男性”的那一部分,在这种逻辑里面,这两个群体貌似都是父权的既得利益者和拥护者——这在我看来是非常可笑的——好像跨性别是一个按钮,按了之后就会立马改变自己;好像跨性别者从来不会遇到任何挫折,不会遭到任何歧视;好像所有男性(无论顺性别还是跨性别)永远都是父权的既得利益者和拥护者,永远也不会理解女性和其他性别以及性少数群体。只要对跨性别者的生存现状和父权制压迫的对象稍作了解,这些观点都是不攻自破的。这种观点也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看似支持、实则可笑的观点,即认为“跨性别女性一定是真的想改变自己,毕竟成为女性在这个社会上好像无利可图。”但跨性别男性想要改变自己却总是能被安上130个理由:因为作为女性被打压,因为厌女,因为不想结婚生孩子,因为Y茎羡妒,因为崇尚男权,因为渴望男性拥有的特权……理由千奇百怪,槽点过多。我非常能理解现代女性在如厕时面临的种种困难,隐秘的摄像头、带男孩子进女厕的家长、偷窥、性骚扰、经常大排长龙……也可以理解一些人提出跨性别女性使用女厕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安。但需要明确的是,我们需要用事实说话,而不是凭借主观臆测就断言“跨性别女性一定会在厕所损害顺性别女性的权益”。我并不认为“减少厕所偷窥、性骚扰或性侵”的突破口在于限制跨性别女性如厕。跨性别女性是女性,她们需要被包括到女性空间内。我不能否认存在捏造跨性别身份的顺性别男性去女厕犯罪的可能,但这口锅显然不应该是跨性别女性去背。那么或许有些人又会问我,怎么判断一个人是真的只想如厕的跨性别女性还是披着皮的犯罪分子呢?对此我想说——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要在跨性别女性和犯罪分子之间二选一了?“如果她进来不上厕所,那她就一定另有所图”的想法实在太过主观,我更愿意相信它来自不了解的恐惧,而不是傲慢。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女同志也不能再使用女厕了?女厕现存的种种问题,还需就事论事找到各自的罪魁祸首,而不是对跨性别女性草木皆兵。多了解、接触真实的跨性别女性社群,不要以主观想象做出不负责任的、一概而论的判断。我个人认为在现阶段比较折中的解决方法之一是加设更多的无性别厕所,或者只是“多功能厕所”。如果从可行性的角度考虑,家庭(比如家长带着没有能力自己上厕所的儿童或老人)和残疾人的如厕需求更加显性,而跨性别群体也可以从其中获益。另外我想说的一点是,如厕的不安和焦虑其实也是双向的。所谓无性别/多功能厕所,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跨性别人群或者其他非二元性别人群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为了解除ta们在上厕所时面临的焦虑和不安。无论是跨性别者、非二元性别还是顺性别者,不符合主流性别表达期待的人都更容易在厕所遭受旁人的侧目和怀疑,甚至是质问或暴力。调查显示,只有18.8%的跨性别男性在公共卫生间如厕时“感到自在”,跨性别女性的这项数据为21.2%,性别酷儿为40%,易装者为52.1%。【3】Q:你认为跨性别群体如何面主流社会的污名化?如何面对其他群体的排挤?我观察到不少人在社交平台,甚至在steam的游戏评测里,都在用“切D”和“没切D”去判断跨性别女性的“真实性”。对此我想说,无论是对自我性别认同的探索,还是寻求和获取医疗资源,跨性别都是一个过程。且不说自我探索可能是一个持续几年或几十年的过程,即便我今天认同自己为跨性别了,我也无法立刻去医院寻求医疗资源。这其中可能会有很多心理上、生理上的困境,甚至是社会意义上的阻拦,但事实上,很多人对此都不了解,或者有很大的误解。以我国的性别肯定手术为例:首先,要获取手术资格,你需要年满20周岁,并且拥有“易性症”诊断证明(开取证明的标准各不相同,有些医院甚至需要观察两年)。接着你需要获得父母的同意(一些医院甚至需要公证书),并且准备好手术的资金(手术费、住院费、交通费、住宿费、饮食费等)。此外,性别肯定手术是一系列手术,而不是一场手术就能完事的。你需要在术前做各种检查,以确保你的身体可以承受这些手术。同时还要确保你可以请到足够的假,但又不会被老板辞退。如果可以,你就需要进行各种术前准备,比如调整作息和饮食让你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如果你在使用激素,这将变得更难)。一系列手术加上恢复期的周期可能长达数年,还要面对手术失败或并发症的风险。因此,这期间的每一步——无论是经济条件或者身体条件,抑或是父母、医院、公司或学校——都是阻挡了很多跨性别者的障碍。Ta并不是不想,而是没有条件和办法。在选择观点上的“站队”之前,请先去了解一下跨性别群体面临的困难,而不是将这些困难都简化成一句“切胸”或者“切D”。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为大家解答一些疑惑。现阶段大众对跨性别群体的了解还是太少,群体的声音也还不够大。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也纠结过很多措辞和解释,我的答案不是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每个人也享有对自己的解释权。面对当前的种种困难、污名和质疑,我只想说,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普及关于跨性别群体的科学的、正确的知识,让更多的人看到跨性别群体的困难和困境。同时,我也非常赞同一句话:“Freedom of speech does not mean freedom of consequences.”无论是对跨性别者还是对其他性少数群体,发表看法都需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希望可以和大家共勉!
注释:
【1】这并不是在合理化一些人故意捏造跨性别身份进行不正当或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如果现阶段完全仅凭个人叙述就可以在法律层面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跨性别,那么势必会引发一些问题。但完善的法律法规也需要建立在对跨性别群体科学的、正确的认知之上。所以当前对于跨性别的定义还是有一些争议的,如果是在和亲朋好友的日常交往中,我建议还是尽量以ta的个人叙述为主,做到尊重。至于大家可能听到更多的、或者更关心的“厕所问题”,我会在接下来的问题中尝试给出自己的观点。【2】定义来自《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3】数据来自《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采访人:阿沛
Queer Squad 酷儿小分队
探讨性别和种族以及多元文化议题
Let's embrace the queerness!
微信公众号:Queer Squad
欢迎联系我们&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queersquad_de@outlook.com